“改革攻堅 決戰決勝”兩會特別報道
踐行“七強之路”聚力“七大突破”
為“富強濱州”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踐行‘七強之路’,聚力‘七大突破’,在富強濱州建設征程中邁出更加堅實有力的步伐”“既然是攻堅,就要拿出攻堅的精神、攻堅的節奏、攻堅的姿態”……市“兩會”期間,“改革攻堅”成為代表委員和全市各界人士關注的一個高頻熱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發展和筑夢富強濱州的關鍵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定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圍繞實現這個主要預期目標,部署了“七大突破”的攻堅任務。廣大代表委員一致表示,這是路線圖、任務書,更是動員令、沖鋒號 。要拱地向前沖、鼓足勁加油干,深化“六問八策”,踐行“七強之路”,實現七大攻堅突破,完成“三重”工作任務,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全面成勢。
七大攻堅突破、“三重”工作任務,凝聚起改革攻堅的磅礴力量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今年以來,我市在改革目標定位上,起步對標先進,行動對位最快,從慣于跟跑,變成躋身并跑、超前領跑,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聚焦“山東走在前列,濱州擔當什么;富強濱州建設,百姓得到什么”實踐課題,部署實施了“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
市人大代表、博遠重工總經理褚興民認為,市委“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七大突破”都是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對于博遠重工來說,改革攻堅不僅僅是為了企業自身發展,更要思考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凝聚起改革攻堅的磅礴力量,爭當新時代改革者、實干家。作為山東省首批“瞪羚企業”和首批“準獨角獸”企業,博遠重工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積極探索,自主研發了“信息交互、研發設計、智慧物聯、智能制造、智能調度”五大系統,實現了基建物資全生命周期數字解決方案。同時,該公司在物聯網NB-IOT、RFID等方面加強技術投入,形成物資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物聯管理和精準匹配,助力行業降本、提質、增效。預計到2021年該平臺可實現經濟價值560億元,減少鋼材消耗700萬噸,減少碳排放800萬噸。“我們將以企業技術優勢協助全市重大創新工程攻堅的實施,建設‘紫菜云’基建物資產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科技研發、創新孵化、產業育成、服務配套全產業鏈數字化企業,全面助力濱州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褚興民表示。
“改革攻堅必須聚焦關鍵,抓住重點,以點帶面,突破全局。”市政協委員、市政府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劉桂杰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七大突破”感觸頗多。劉桂杰說,2020年,濟濱高鐵、京滬二線都將開工建設,濱州正式邁入“高鐵時代”,如何讓高鐵成為助推經濟發展新引擎,避免 “虹吸效應”,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強化規劃引領布局好高鐵片區,深入研究高鐵可能給濱州帶來的產業發展機遇。高鐵建成后,京津冀3小時生活圈、濟南1小時生活圈將覆蓋濱州,將為濱州承接產業轉移帶來新的機遇。要做好產業對接,打造高鐵“倒虹吸效應”的濱州樣板。濱州火車站距離市區10公里,目前僅有111、112兩班公交。要完善交通體系,通過超前規劃站前廣場、建設城市快速通道、增加公交線路等舉措,讓高鐵與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無縫接駁。
擼起袖子加油干,干出改革開放的新氣象、干出群眾向往的幸福感
“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是今年的工作主線,是最關緊要的大事、最具挑戰的難事、最受群眾歡迎的好事實事。只有攻克這些難關,“富強濱州”才有充足底氣,“全面成勢”才有動能活力。
“抓實鄉村振興規劃,全面補齊‘三齊’領域突出短板。”《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個“抓實”讓市人大代表、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張成江深感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張成江表示,我們將主動提高站位,放眼全省乃至全國定位,提速增效、創新創優,確保承擔的改革攻堅任務圓滿完成。今年市農業農村局定出“打贏‘八大攻堅戰’,確保全面小康,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任務目標,其中第一個“攻堅戰”就是“打贏產業優化升級攻堅戰”。糧食產業調“優”,不斷優化糧食種植結構,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棉花產業調“良”,全面打造國際良好棉花示范市。蔬菜產業調“精”,著力打造精品蔬菜生產基地。水果產業調“特”,年內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1處現代高標準特色果品示范基地。畜牧產業調“強”,力爭在畜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無疫區建設、打造優質畜產品區域品牌等重點工作上實現突破。
海洋興則經濟興。深度融入海洋強省戰略,將為濱州尋找到經濟發展新動能。《政府工作報告》在實施重大戰略對接攻堅突破中提出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市政協委員、市審計局研究室主任許光輝建議,立足我市海洋資源和產業基礎,聚力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海上糧倉”建設投資基金的重要作用,高水平建設“海上糧倉”,打造濱州特色、全國一流的“蝦貝蟲藻”經濟聚集區。加快突破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瓶頸,大力實施海洋領域雙招雙引,加強本地高等職業院校對海洋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提高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合力推進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海洋生態環境陸海一體化治理,加快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
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攻堅就是打硬仗,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趟“地雷陣”。為破除傳導的“時差”、標準的“落差”和情懷的“溫差”,我市將進一步完善“指揮部+專班”指揮體系;打造“三專”干部組織保障體系,把“改革闖將、攻堅干將”選出來、推上去,探索建立督考用一體化“三重”效能考評機制,“高標準、快節奏、抓具體、在狀態、有韌勁”正成為濱州干部作風的鮮明標識。廣大代表委員認為,能否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直接決定著改革成敗。紛紛表示,要打頭陣、當先鋒,為濱州“強起來”擔當,為百姓“富起來”奮斗。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打造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市人大代表、濱州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楊光軍說,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改革攻堅任務彰顯了干字當頭、革故鼎新的硬核擔當。濱州職業學院將高標準落實重點攻堅改革任務,努力在全市改革創新中走在前、做表率,突出抓好五方面改革攻堅:在“雙高”和“職教高地”建設方面,重點攻堅專業群建設、本科專業試點設立等,優化二級學院和專業布局,打造8大專業群;積極爭取在區域高端產業發展急需的多個專業試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探索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途徑。在產教融合方面,重點攻堅政行企校協同共進、教育和產業深度融合等,共建實體化職教集團(聯盟)、產教融合高端平臺,重塑優化辦學格局,形成校產城融合體、校企命運共同體。在技術服務方面,重點攻堅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技術研發能力提升、省級及以上科技項目及成果獲取等,全面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能力,打造區域技術研發高地。在社會培訓方面,重點攻堅新產業、新工種、新技術的職業技能提升培訓項目,針對企業個性化人才需求和產業鏈關鍵崗位,開展人才訂單一站式服務,定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人才引進方面,重點攻堅領軍人才、技能大師、產業教授等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培養高水平創新團隊、骨干教師、培訓名師,打造技藝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雙師雙能”型隊伍。在辦學條件方面,重點攻堅現代化、智能化實訓基地建設等,校企共建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第二實訓廣場,建設標準化學生公寓,改造提升教室環境條件。
營商環境好不好,身處市場一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最有發言權。市政協委員、濱州方正汽貿集團董事長肖文君說,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絕不是口號喊出來的,今年我市在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方面實施流程再造,幫辦代辦服務等改革措施,讓企業切實地感受到了效率和實惠,門難進、事難辦的情況不再出現,政府職能也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特別是在招商引資方面,外來客商能明顯地感受到有沒有熟人事情一樣辦,效率的提升成了軟實力,外來投資者打消了后顧之憂,能夠安心投資興業,盡快地融入濱州經濟建設當中,“尊重企業家、厚待投資者、服務納稅人”必然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