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優撫醫院開放康復病區以“治未病”理念,面向有精神、心理療愈需求的輕癥人群,范圍涵蓋兒童、青少年、成人等不同年齡階段。在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患者中,他們帶著相似的生命裂痕,被“學習困難”“網絡依賴”“青少年情緒障礙”所困擾。家庭關系的冰棱(親子對抗、情感忽視、離異創傷)、學業競爭的硝煙(排名壓力、升學焦慮)、社交叢林的暗礁(網絡成癮、校園霸凌、同伴排擠),與青春期激素的風暴相互裹挾,在他們心底掀起狂潮。
個案
被陰影追趕的少女
小潔(化名)的故事猶如一面破碎的鏡子,折射出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困境。一年前那場校園沖突,如同導火索,炸開了她情緒的潘多拉魔盒。此后,她忽而哭泣崩潰、摔打物件,忽而蜷縮角落、恐懼被跟蹤投毒;她感覺被“魔鬼”附身,耳畔總響起“跳樓”的低語,看見數字便不受控地反復計數。心悸、顫抖、盜汗等軀體化癥狀如影隨形,發作時她眼中跳動的恐懼,像被困在琥珀里的幼獸,令人心疼。
追溯童年,她的創傷早有伏筆:襁褓中被寄養在奶奶家,父母兩周一次的探視伴隨著嚴苛的要求。“考不好就別吃飯”的訓斥,成為刻在記憶里的精神鞭痕。入院時她平靜訴說“葬禮計劃”的樣子,讓人心驚于絕望已在她心底扎根。幻視里的惡意目光、妄想中的致命危機,不過是內心深處自我否定的外顯。
治療檔案
破繭之路的三重奏
藝術療愈
讓潛意識具象化
在“安全空間”營造中,繪畫成為她的第一座心靈橋梁。當她將“魔鬼”畫成父母的面孔,猙獰的犄角纏繞著“廢物”“沒出息”的文字時,心理咨詢師引導她進行“空椅子對話”。在“我需要的是擁抱,不是耳光!”的吶喊里,十年積壓的委屈如決堤之水,傾瀉而出。在行為激活療法中,拼插積木成為重建工具:她專注拼搭三小時的古法打印機,證明了她尚未被摧毀的專注力與創造力。
身心同治
重塑情緒調節系統
通過物理治療和中醫治療,小潔的情緒逐漸穩定,心態也變得樂觀。在舞動療愈課中,小潔實現了最動人的蛻變:從僵硬如木偶的機械動作,到隨著音樂舒展旋轉,她的身體重新找回感知快樂的本能。通過正念認知行為療法,在沙盤游戲里,代表家庭成員的人偶從劍拔弩張到圍坐傾聽,沙粒間悄然埋下和解的種子。
家庭系統重塑
拆除情感圍墻上的磚塊
初始階段的家庭治療充滿對抗:父親皺眉指責“現在孩子太脆弱”,母親抱怨“我們當年哪有這毛病”。咨詢師運用“循環提問法”,引導父母認識到“為你好”的控制欲如何異化為精神暴力;通過“角色互換”,當母親顫抖著說出“我怕你考差被人看不起”時,小潔眼中的敵意第一次化作理解的淚光。布置的“每日優點記錄”作業,讓父母從“會拼積木”“早餐吃了雞蛋”等細節中,重新發現女兒的光芒。
治愈瞬間
擁抱里的光
第30天的放松活動后,母女相擁的畫面成為病房最動人的場景。小潔埋在媽媽頸間的說出的那句“媽媽,我想活著”,讓監控屏前的醫護人員濕了眼眶。出院前,她送給醫護人員的向日葵積木,花瓣上還凝著未干的淚痕,卻已朝著陽光微微揚起。
這些在成長迷霧中迷途的孩子,從來不是獨自在戰斗。當我們用藝術解構癥狀、用技術修復神經、用系統重建關系,就是在為他們重新搭建一個能承載脆弱的安全網。愿每個曾在黑暗中徘徊的青春,都能在理解與接納的土壤里,重新長出擁抱世界的勇氣——這,或許就是心理治療最溫暖的意義。
(作者:張延芹 李文紅)